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115:进化后的太白现世、一首《杀人歌》!(2 / 2)

此时,在李太白现世轰碎他的著作《汤问》的瞬间,列子的心中再次重新对李太白评估。

他列子是何许人也?

先秦天下十豪之一!

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

被后世评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

而他在面对李恪,出手想要击杀李恪的时的那一道“天瑞!”,竟然被李恪破碎。

此时,他的著作《汤问》再次被李太白的《李太白集》轰碎

这一次又一次的打击,让列子甚至瞬间怀疑,是不是他的著作已经过时?

是不是他的著作已经不被天道认可?

因为列子虽然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但作为守护灵的他,同样可以被当做是文圣灵!

他对李恪出手的“天瑞”是何?

天瑞,意谓天地之灵瑞,自然之符应。

他仅有两字的“天瑞”在其中却是蕴含着一丝的自然之道。

他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始有终,唯有“不生不化者”,亦即“道”,才能够循环往复、独立永存。“不生不化者”是世界产生与变化的本源,它最初无形无象,历经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个阶段,形成“浑沦”,再自“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的“易”演变为有形的“一”,最终生成天地万物。列子道逢百岁骷髅,顺此言明“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一切缘自“道”,然而却并非“道”有意为之,天地万物只是自然而然地变化运转,生息盈亏。

文寓言与议论选出,《黄帝书》视死如归,荣启期安贫乐终;林类行歌,不以营生为惑;孔子赞死,晓谕天下失家,又有杞人忧天,向氏为盗。凡此种种,恰如张湛《列子序》所言:“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有形之物诞生、消亡,其暂行于世而终归虚无。人生亦复如是:从婴孩、少壮、老耄直至死亡,性命本非吾有,生死不过往来。

这是他列子的主张!

“天瑞”是他列子修行自然之道的本源!

只是竟然被李恪轰然破碎!

而此时,他的《汤问》又是何?

《汤问》一篇,笔锋横扫天下,尽显天地至理。文中载有诸多超逸绝尘的神话传说,极言天地之广阔无垠,万物之繁荣驳杂,以期突破世人囿于视听的浅陋常识,消除种种流于表象的巨细、修短、同异分歧,列子先借由殷汤与夏革的对话,畅谈时空的无极无尽,并且难能可贵地表达了“天地亦物”的宇宙观;再通过大禹和夏革的两段言论,说明自然界的生息变幻以及人世间的寿夭祸福都是无所待而成,无所待而灭,即使博学多识的圣人也未必能够通晓其中的规律与奥秘。

就好比四方八荒的政风民俗,彼此相异却未足为奇,因为它们都是在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下“默而得之,性而成之”,属于自然而然的产物,万事万物既然不可以凭借有限的耳闻目见来臆断其是非有无,那么通达大道的至理名言自然也无法按照惯常思维去理解其深刻内涵。所以列子有以詹何持钩、扁鹊换心等寓言故事来譬喻为人处世所必须葆有的平衡状态,亦既“均”。“均”于术,则可以内得于心,外应于器;“均”于技,则可以聆高山流水,响遏行云。

这是他将人的作为巧妙上推于道的境界,由此,“乃可与造化者同功”!

这部《汤问》可以说已经化作道的存在啊!

只是他的《汤问》是道,难道李太白的《李太白集》就不是道了?

他列子的《汤问》是集齐天道、自然之道的大作,但是李太白的《李太白集》则是自己的道,是李太白修行的诗道!

这一刻,李太白轰碎虚空中的《汤问》,收回《李太白集》,再次厉喝一声:“杀人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