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20章(2 / 2)

刘伯温最后总结说,老虎之间打架,三只老虎肯定能咬死一只老虎,因为大家都在一个水平线上。可要是一千只狐狸和一只老虎打,前者永远打不过后者,原因很简单,狐狸太多,人多嘴杂,狐狸多了就会乱。一乱,就形不成统一的正能量,所以必输无疑。

在青田山中漫步时,刘伯温曾遇到过一只两头蛇,其中一个头要向左,一个头非要向右,结果,一天下来,这条蛇未挪动半步。

最后,刘伯温总结说,众志之多疑,不如一心之独决。

《郁离子》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有所指,那么,刘伯温想通过这个下棋的故事说明什么呢?

也许他说的是大都宫廷里的事。当时的元顺帝处境极为尴尬,他身边有两股势力,一股是皇太子势力,一股则是皇后势力。元顺帝做的每一项决策——如果他还有智慧做决策——都会受到这两股势力的牵绊。

也许他说的是江浙行省做官多年的所见所闻,比如泰不华,就是因为总受到朝廷乱哄哄的杂音攻讦,所以才被方国珍杀掉的。再比如石抹宜孙,一方面要对付叛贼,一方面还要拿出更大的精力来对付各路上级的“指导方针”。一个人如果处在杂音中,就会左右为难,正如一个人有两块手表,但时间却不一样,那他就不知道正确的时间了。

从这个论点,刘伯温又引申出另外一个论点:团结的力量。

很多人都知道豺,它是一种形状如狗的野生动物,经常和狼相提并论。但和狼不同的是,它们很少单独活动,它们永远把自己置身在一个团队中,特别是在捕猎时。豺这种动物非常狡猾,几只豺遇到老虎时,疯狂逃跑。但如果几十只豺撞到老虎时,老虎可就倒霉了。在它们向老虎进攻时,分工明确,谁去引诱老虎攻击,谁去攻击老虎后面、左面、右面,心有灵犀。它们是自然界中把团队的力量发挥到极致的动物之一。

刘伯温长叹说,有些人啊,智慧不如豺。比如长平之战那四十万被坑杀的赵军降兵。

关于长平之战,有如下补充:

公元前262年,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国秦国包围韩国的上党郡(今山西长治),上党郡长官冯亭将上党拱手送给了赵国,引发了秦、赵两国在长平的大战。赵国大将廉颇没有和秦军正面冲突,而是退守长平关,构筑营垒,坚守不出。秦军对廉颇的防御战法毫无办法,于是乞灵于诡计,派人到赵国的首都邯郸散播谣言说,秦国最怕的就是少壮派将领赵括,根本不怕廉颇。廉颇老了,过不了几天就会失去长平关。

赵王中计,临阵换帅,让没有实战经验的赵括到战场上接过廉颇的指挥权。赵括只好去了。他一抵达战场,就推翻了廉颇的防御战术,对秦军发动进攻。秦军统帅白起下令中央位置的部队退却,两翼向前延伸,继而迅速合围。赵括深陷包围圈中,身中数箭,殒命沙场。

战国时代最大的一场会战长平之战落下帷幕,剩余的四十万赵军令人诧异地全部缴械投降,于是,白起把他们全部坑杀。

刘伯温感叹说,四十万人居然主动举手投降,如果他们能和豺一样,团结一心,和他们的敌人秦军死磕,胜负很难预料。

然而,这毕竟是个假设。人类的团结心是最难锻炼的一种心理。因为人人都有一颗心,千人千心,管束肉体容易,约束别人的心最难。

刘伯温说团结的问题,其实直指的是元王朝那些莫名其妙的内讧,在刘伯温看来,那些内讧虽然没直接毁灭元王朝,但却为别人毁灭元王朝推波助澜。

现在,在刘伯温的眼中看元王朝,元王朝就是这样的:

郁离子到集市上去,看见一处倒塌的住所便哭起来,而且哭得十分悲伤。

有人问他说:“这所房子还可修补好吗?”

郁离子回答说:“如果有古代鲁般(鲁班)、王尔那样的能工巧匠才可以修好这座房子,但是现在没有这样的工匠了,我们能和谁商量着修这处房子呢?我听说如果房子倒塌了,但是房子的正梁没有变曲的可以修好,现在这所房子所有的梁都朽烂折断了,用手一动就会倒下来,已经不能碰了。不如暂且让它保持老样子,那么一些还没有朽烂的椽子还有个依托的地方,等待着像鲁般、王尔这样的能工巧匠来收拾。如果现在动一下就会彻底毁了这所房子,那将会把房子修不好的责任推给修房子的人,这是一般工匠负不起的重任。何况,修理房子一定要换新材料,剔除那些被虫腐蚀的糟木,外表完好而中间溃烂的要全部清除掉。不能把只可做椽子的木料当作堂屋前的柱子用,也不应把可以做柱子的木材做成椽子。选取材料的时候,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质地优良,而不管它出产自什么地方。枫木、楠木、松木、槠木、柞木、檀木,没有一种木材不在选用的范围之内。大的木料可做栋梁,小的木料做木条和斗栱,长得弯曲的木料做柱子上的横木,生得直的木料做堂前的柱子,长的木料做椽子,短的木料做梁上的短木,只要不是中空的木料和湿料,就没有不能用的木材。现在天下的大树已经用完了,建房的圆规方矩大小都不固定,工匠失去标准,斧锯刀凿都不知道按什么标准使用,桂木、樟木、楠木、栌木都被砍伐成烧火用的木柴。因此,即使有鲁般、王尔这样的能工巧匠也不能施展他们的才干,何况没有这样的能工巧匠,我怎么不悲痛伤心呢?”

一切都是偶然

在关于人生的问题上,刘伯温主张偶然论。也就是说,我们所遇到的一切事其实都是偶然因素所决定的。为了验证自己这一思想,刘伯温用了“鲁酒薄而邯郸围”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有两个版本,不过都很有意思。先来看第一个版本:

春秋时期,霸主楚宣王召见诸侯,鲁恭公进献的酒太淡薄,宣王非常生气。鲁恭公听说楚宣王借酒的事情发飙,也火了,一甩手便带着人马回国了。

楚宣王更加愤怒,于是,跟齐国打声招呼,两国军队立刻压到了鲁国的边境上。

这时候的魏国很高兴,它已经觊觎赵国很久了,只是一直碍于楚国的压力,不敢贸然动手。眼看楚国现在无暇西顾,魏国果断出兵,攻打赵国,没过几天,便把赵国的都城邯郸包围了起来。

这个故事还有另一个版本: